不知不觉襄阳已建了这么多大桥!每座桥都有你不知道的故事
滔滔汉江穿城而过,
江北是樊城,
江南是襄城。
大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。
一座座大桥串起了襄阳的发展。
2019年5月8日无人机拍摄的卧龙大桥 全媒体记者杨东摄
阅读提示:本文故事较多,篇幅较长,请静心阅读。
长期以来,
往返南城北市,
人们靠的是渡船。
直到汉江一桥的出现。
1969年,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修建焦枝铁路。襄阳汉江铁路公路两用桥被列入建设计划,由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负责设计、施工。
为加快工程进度,汉江一桥建设采用边勘测、边设计、边施工的办法进行。1969年9月6日,在仅有少数工程技术人员、100多个工人、28吨水泥、一辆14吨汽车吊车的情况下,项目开工。
1970年4月26日,铁路桥通车;5月20日,公路桥通车。大桥建设者们仅用256天就顺利建成按常规需要两三年才能建成的特大铁路公路两用桥,当时刷新了我国建桥速度纪录。
汉江一桥铁路桥长892.6米,公路桥长812米,全桥架设钢梁7000吨,铆接铆钉36.8万颗。大桥结构为正桥2台3墩4孔,上部结构是四跨128米的连续梁。
汉江一桥的建成
结束了襄城、樊城两城摆渡的历史。
这座桥是汉江流域襄阳段的第一桥,
也是襄阳第一个地标性现代化建筑。
繁忙的汉江一桥。全媒体记者李旭晖摄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
汉江一桥越来越无法满足日常交通需要。
1992年5月1日,
在汉江一桥建成22年后,
一座现代化的公路桥——长虹大桥
在不远处落成通车。
长虹大桥。全媒体记者王虎摄
在上世纪80年代,
襄阳作为一个地级市,
要想自己修建这样一座特大型桥梁
有多艰难?
来听听长虹大桥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
蒋继舒讲述大桥建设背后的故事。
当时,长虹大桥选址有两个方案,一个是东桥位方案,即建在夫人城和西护城河附近,最终因为弊端太多而被否定;一个是西桥位方案,即现在的地址。
从建桥工程成本的角度来说,肯定是建在两岸距离最近的地方最好,费用会省一些。但是河床窄的地方往往建筑比较密集,需要填埋西护城河,对襄阳古城的保护不利。
虽然西桥位方案的大桥长度比东桥位方案长491米,但该处交通顺畅、拆迁量小,与文物保护没有矛盾,而且江面较宽,利于泄洪;桥两端有开阔的场地,河心有大面积沙滩,便于施工。
在上世纪80年代,襄阳作为一个地级市,要想自己修建这样一座特大型桥梁是不具备实力的。当时,特大桥一般是国家投资,或者是省会级城市才有实力修建,在全国顶多有3个地级市修了这样规模的大桥。
一方面是襄阳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,一方面是当时的领导思想解放,最终决定全力以赴修建长虹大桥。于是,市里在拿出城建维护资金的同时,向交通部争取了2000万元,又通过预交过桥费的方式筹集了1000多万元,靠这些资金启动了工程。
最后,市政府又向银行贷款2000万元,省建设厅也补助了750万元,基本保证了建设资金。资金到位后,主桥和引桥请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桥梁处修建,引道由市政府组织修建。
长虹大桥从开工到通车,用了4年多时间,遇到的困难很多,而最让建设者们难以忘记的就是施工难度之大。首先是确定航道难。其次,汉江河道下面的地质形态非常复杂。
汉江航道是游荡型的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主航道变换不定。而建桥需要满足通航,必须确定航道位置,留出大跨度桥孔。这样,钱得多花,施工难度也更大,但也催生了当时“亚洲第一”的纪录——长虹大桥跨越汉江的10个桥孔的跨径都是100米的钢筋混凝土全连续梁结构。
在修长虹大桥最难的地方,牺牲了一名潜水员。我现在还记得他的名字——高云昌。1991年修二号桥墩的时候,钻头卡住后提不上来,使劲一拉就把钢丝绳拉断了。这样,就必须有人下去把钢丝绳套在钻头上。
当时,钻深达65米,水下的压力很大,潜水员下潜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。但这个桥墩施工了半个多月还没有进展,这名潜水员责任心很强,也很着急,下水后延长了潜水时间,一直把钢丝绳套到钻头上才上来。
那时候,襄阳没有减压设备。他刚上来的时候还有说有笑,想到钻头可以拉上来了,特别高兴,但一会儿就不行了。
两年前开建的庞公大桥
是我市城建史上第一个
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,
是连接人民广场和庞公的重要通道。
庞公大桥施工现场(无人机拍摄)。全媒体记者杨东摄
庞公大桥位于一桥下游,总体呈南北走向。大桥北起樊城区长征路与大庆西路交会处,架高架桥于炮铺街之上,南至襄城区庞公路与星光大道交叉口,全长2600米,是汉江首座、世界上第四座三塔式悬索桥。
北岸引桥已具雏形,江中主塔、两岸地锚已经建设完成,江中主缆架设基本完成,即将开始吊梁施工……日前,记者在庞公大桥建设现场看到,施工正如火如荼进行,工人正在进行高空作业。
“主桥的122根索股都已牵引到位,下一步将转入梁的吊装施工。”中交二航局庞公大桥项目部副经理黄忠满告诉记者,对于悬索桥来说,索和梁是尤为重要的两个部分。庞公大桥索的牵引是通过空中建成的临时“猫道”进行高空作业,安装精度在5毫米以内。如果索的高度控制不好,对整个桥面的高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,可能会造成桥梁的合龙偏差。
据了解,庞公大桥计划今年主桥面合龙,明年建成通车。
襄阳到底有多少大桥?
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
汉江一桥——开创历史的桥
汉江一桥北起樊城解放路,南接襄城闸口。1969年,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修建焦枝铁路,襄樊汉江铁路、公路两用桥被列入建设计划,交由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设计、施工。次年5月,便有了现如今襄阳的城市地标建筑之一——襄阳汉江一桥。
汉江一桥的建成通车,结束了汉江两岸人民靠小“划子”往来的历史,是一座开创襄阳历史的大桥。
汉江二桥(长虹大桥)——改善两城交通的桥
汉江二桥南起襄城檀溪路与环山路交叉口,北接樊城大庆西路与长虹路交叉口,全长2187.35米。
1987年12月14日,长虹大桥打下第一根桥桩基,1991年12月20日合龙,1992年5月1日正式通车,是当时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市政建设工程,也是继汉江一桥之后襄阳市的第二座跨汉江的桥梁。它的建成,有效缓解了汉江一桥的交通压力,两城人民的往来有了更多选择。
汉江三桥(卧龙大桥)——襄阳首座斜拉桥
2013年9月29日,卧龙大桥、东津大桥、胜利街立交桥、唐白河大桥建成暨内环线主车道通车仪式举行 全媒体记者安富斌摄
汉江三桥北岸接樊城区月亮湾公园,跨越汉江中心的老龙洲抵达襄城区老龙堤老龙庙西侧,总长4343.5米。
汉江三桥于2009年9月27日开工,2013年10月1日前通车。
汉江三桥是襄阳首座斜拉桥,主跨长达310米。
蒙华铁路汉江特大桥——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
2018年10月18日,蒙华铁路汉江特大桥顺利合龙 全媒体记者杨东摄
蒙华铁路,即蒙西到华中的运煤铁路,北起内蒙古,终至江西吉安,全长1837公里,是目前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,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运煤专线。
蒙华铁路襄阳汉江特大桥是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之一,位于襄阳市区上游约3公里的汉江上。主桥全长5242米,结构形式为双塔五跨部分斜拉桥,主跨248米。
鱼梁洲大桥——鱼梁洲连接樊城的唯一通道
鱼梁洲大桥修建于1996年,跨越汉江北支航道,南接鱼梁洲绿洲大道,北连樊城区丹江路,1997年9月建成通车,是鱼梁洲连接樊城的唯一通道,建成初期只有双向2车道。2015年,鱼梁洲大桥进行了改造,机动车道由双向2车道变为4车道。
汉江五桥(东津大桥)——连接襄城和东津的桥
东津大桥夜景。全媒体记者杨东摄
汉江五桥为坐承式拱桥,西起襄城庞公办事处,跨鱼梁洲小岛,东至襄阳区东津镇上,全长2969.4米。
2011年11月汉江五桥被正式命名为东津大桥。2013年9月30日正式通车。
苏岭山大桥——连接东津与襄州的快速通道
苏岭山大桥夜景。全媒体记者谢勇摄
苏岭山大桥在六两河大桥上游约300米处,全长1.945公里,主跨240米,桥梁按双向八车道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,北接襄州区航空路,南连东津新区规划的金沙大道。经过四年建设,于2019年3月26日晚全线通车投入运营。
庞公大桥——汉江首座悬索桥
庞公大桥北起樊城区长征路与大庆路交会处,南至襄城区庞公路与规划中的星光大道交叉口,全长2603.863米,预计2019年10月完工。
汉十铁路崔家营汉江特大桥——襄阳首座高铁桥
崔家营汉江特大桥位于崔家营大坝上游1.8公里,是我市首座跨江高铁桥,也是汉十高铁的关键控制性工程。
大桥东起东津岳岗村,依次跨越奥体大道、亭侯路、东内环南延段、浩然大道、鹿门大道、淳河路、苏岭山大道、楚山大道,再跨越汉江,接着跨过老207国道、焦柳铁路至铁帽山,全长13.013公里。
郑万高铁汉江特大桥——襄阳第二座高铁桥
郑万高铁汉江特大桥北起东津苏岭山大道,跨越淳河、汉江后,经襄城区欧庙镇,上跨207国道、襄荆高速、蒙华铁路,到南漳县九集镇,全长28.4公里。
汉十铁路崔家营汉江特大桥位于崔家营大坝上游,郑万高铁汉江特大桥位于崔家营大坝下游。作为我市目前在建的第二座高铁线路,郑万高铁从北向南穿过襄阳,设襄阳东津、南漳、保康3个站。郑州至襄阳段建设工期4年,襄阳至万州段建设工期6年。
汉江四桥(汉十高速汉江段公路桥)——襄阳首座高速公路桥
襄阳到“汉十高速”连接线上跨越汉江的一座特大桥,于2001年6月开工,2003年初投入使用。
这是一座高速公路桥,不属于城市建设的规划范围,是襄阳境内的首座高速公路桥。
唐白河大桥——内环线的一部分
唐白河大桥南起襄州区张湾办事处石牌村,跨越唐白河北至洪山头村,全长为1160米。
唐白河大桥双向六车道,设计时速为80公里,位于内环线东段,是市区内环线的一部分。
不知不觉,
这些年,
襄阳已经建了这么多大桥了!
你的记忆里,
有哪些与大桥相关的故事?
在留言区聊一聊吧~
◆襄阳第一高楼封顶之际,一起来回顾那些年的“襄阳高度”
◆持刀入室抢劫后,这个男子与受害者尬聊40分钟,背后还藏着这些故事……
◆岘首山文化观光旅游区建成,襄阳人记忆里的亭子回来了
来源:全媒体记者沈明晶
编辑:陈忱
审核:释喻
校对:彭清
终审:王雨婷
运营:襄阳日报新媒体(襄阳新媒体集团)
联系电话:17683933777
特别提醒:底端广告由腾讯系统投放,不代表本报观点。